首页 常识
您的位置: 首页 > 常识 >

建筑体系最完整的古北口长城简介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2-10 09:12:05    

在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交会处,燕山山脉犹如一道巨大的屏障横亘东西,崇山峻岭间密布着众多的长城隘口。其中,有一段被誉为“中国的长城之最”,它就是古北口长城。

依山跨河的防御屏障

古北口位于燕山山脉中部,北有蟠龙、卧虎两山对峙,西有潮河经青灯和叠翠两山后向南流去。北宋文学家苏辙出使辽国,途经古北口后作诗咏叹:“燕山如长蛇,千里限夷汉。首衔西山麓,尾挂东海岸。”说的就是古北口长城依燕山而建的地理形势。

古北口东西两侧分布的长城,主要包括北齐长城和明长城。北齐长城全长20多公里,从西山的小高岭开始,往东南经潮河关,沿山脊至小花楼、大花楼,向东到蟠龙山,再向南最终到司马台北山,与明长城会合。这是北京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一段长城。北齐天保六年(555),为防止突厥、柔然和契丹等北方民族南下进犯,文宣帝高洋下旨修筑了古北口一线长城。因隘口位于幽州之北,唐时被称为“北口”,并在此派兵驻防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记载:“檀州燕乐县有东军、古北二守捉。北口,长城口也。”五代时期,这里被称为“古北口”或“虎北口”。因当时幽州长城之外为奚族聚居区,所以古北口又称“奚关”。

古北口蟠龙山长城(图片来源:《古北口村志》)

古北口明长城全长20.1公里,主要由4段构成,从西至东依次为卧虎山、蟠龙山、金山岭和司马台长城,现存关口16个、水关6个、瓮城6个、水关长城3个、敌楼143座、烽火台14座。

古北口关隘自北向南包括:铁门正关、潮河“水门关”、营城、关城等。顾炎武《昌平山水记》记载:“潮河川之两旁筑垣立台,东台下有铁门关为出入道……下有小城,曰北关营,二门。” 铁门正关扼守蟠龙、卧虎两山之口,仅可容一人一车通过。关口瓮城向南1里建有守军营城,长约 170 米,宽约 150 米,呈矩形,明清时期均有驻兵。《畿辅通志》中形容营城“雄踞山巅,至为险峻”。

关城位于古北口正关南 5 里。明洪武十一年(1378),徐达在蟠龙山下依山势筑起“鸟巢”形关城。明代诗人唐顺之有诗形容:“诸城皆在山之坳,此城冠山为鸟巢。”古北口关城也是北京现存唯一的不方正关城。清光绪《密云县志》中记为“三角棱形”,周长接近 5 里,城墙高 5米,设东、南、北3门,呈三足鼎立之势。关城城墙陡峭处以山石垒成,平缓处以条石为基,青砖包砌,因山就势,砖石共用,有“内看无城,外看有城”之妙。明弘治八年(1495),古北口西侧一线长城加修墩台,墩台上搭建草屋,下方修建壕堑。嘉靖时期(1522—1566),为防止蒙古俺答部从关口旁的潮河西岸闯入,蓟辽总督杨博在潮河沿岸修建石城。

明朝古北口关口及关城依山据险而建,湍急的河流、壁立的山峰、纵横的沟壑、幽深的峡谷,极大提升了古北口的防御能力,成为京师东北方向的防御屏障。

设计精妙的敌楼墙体

司马台长城作为古北口长城重要组成部分,东起望京楼,西至后川口,全长5.4公里。司马台长城敌楼和边墙的设计最为精妙,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。

司马台长城共修筑有35座敌楼,基座全部用大条石砌成,高与边墙相同;中部为单层、双层或三层的空心敌楼;顶部为可以白天燃烟、晚上点火的烽火台。敌楼箭窗数量各不相同,常见的有单眼楼、双眼楼、三眼楼、四眼楼。从内部构造来看,既有灰砖、砖石、砖木结构,又有单室、双室、多室空间之分;既有“田”字、“井”字形房间布局,又有平顶、穹隆顶、覆斗顶、八角藻井顶等内顶样式。有的石门、砖窗还雕刻有精美图案。敌楼规模大小和形态组合,与驻军指挥官官衔等级、驻防人数以及地势险要程度有关。

司马台长城边墙以险著称,尤以“天桥”和“天梯”两段为险中之险。东段第 14、第 15 座敌楼之间边墙为“天梯”,筑于海拔 900 多米的窟窿山之巅,天梯的单边墙两侧是悬崖绝壁,坡陡墙窄,最窄处不足半米,墙呈梯状扶摇直上连接敌楼。“天桥”位于“天梯”顶端,是第 15、第16座敌楼之间的边墙,长不过百米,墙体窄处仅有一砖之宽。天桥上的老虎嘴,通过时必须身体紧贴石壁,双手抠紧石缝,方能挪步前行。

相较于司马台长城,金山岭长城的敌楼修筑更加致密,一般间距为100 ~ 200米,最近的仅40多米。其中,最具特色的将军楼,又称花楼,是一座二层空心敌楼,有东西南北4门,内外共22个门洞,是现存较为少见的多门洞敌楼。一层有券室,二层是铺房,后部建有一处房屋作为军官办公和休息的地方。将军楼下部外侧,分别修有弧形支墙、挡马墙和月墙。如此构思巧妙、层层设防的金山岭将军楼,无愧于“古北口第一敌楼”的称谓。

金山岭长城的边墙最为高大坚固,均以条石为基,用青砖包砌,底宽6米,高约5 ~ 8米,顶宽5米,设有瞭望孔和射击孔,宽大的墙体上加筑了炮台。墙体步道与垛墙交会处,每隔二三米设有排水沟。墙体外侧及敌楼箭窗下设有礌石孔,用于投放石炮打击攻城敌人。戚继光晚年所著《纪效新书·石炮解》中,记载了这种新创战法。当来敌攻至长城边墙下时,守军点燃石炮引线,从礌石孔推下,“贼人所见不过一石,以为我抛击不中,不再提防,药燃石碎,有相近而不伤者,有数十丈而被伤者,敌人莫测所向”。石炮因此被称为长城第一利器。

令人称道的长城三绝

古北口长城设计独到之处还有障墙、文字砖和麒麟影壁,有人称为“长城三绝”。其一是可攻可守的障墙。在位置险要、地段较高敌楼两侧的墙道上,加筑几道乃至十几道横砌的墙体,称为障墙。它垂直于垛墙,居高临下,面向墙道低处方向。每道障墙有三层射击口,既可保护士兵,又可阻击登上边墙之敌,避免出现“破墙即溃”的情况。司马台上障墙的设计尤为精妙,从最高处的箭孔射击,可穿过其下所有障墙箭孔飞向来敌,令人叫绝。

障墙(图片来源:《北京志·长城志》)

第二绝是长达500余米的文字砖墙。金山岭长城从小狐顶楼到大狐顶楼,有一段边墙十分独特,它两侧长525.2米的墙体,大约有70%是用文字砖砌筑。砖上文字至今仍清晰可辨:“万历五年宁夏营造”“万历五年山东左营造”“万历六年振武右营造”“万历七年德州营造”等。文字砖是判断长城修建年代和军队名称的依据。宁夏营、德州营是从全国各地轮戍来到古北口的军队名称,振武营就是由蓟辽总督直接统率的亲兵,山东左营是由戚继光的弟弟戚继美率领的军队。文字砖便于督造检验,明确责任,在中国长城修建史上具有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。

第三绝是麒麟影壁。该影壁位于金山岭长城小狐顶楼楼橹上,是万里长城中唯一一座以麒麟为图案的砖雕影壁。影壁长1.84米,高1.1米,四边镶有砖框,壁心由横5纵3计15块大小相同的方砖,拼成一只动感十足的麒麟。麒麟头东尾西,遍体锦鳞细密,鬣毛飞扬,头部回扭,张口吐舌,双眼望向身后,右前足屈曲前伸,左前足回屈,双后足腾空,蹄分双瓣,尾巴上扬。麒麟周边雕有朵朵卷云,搭配小鹿、小鸟、灵芝等图案。麒麟影壁代表了我国古代在修筑长城时对建筑艺术之美的极致追求。有专家推断,在长城上修筑麒麟影壁,是用来表达戍守长城官兵祈盼和平安定,憧憬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。

古北口长城设计精妙、修砌坚固,是迄今为止原貌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长城。1987年,古北口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的“原始长城”。
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