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常识
您的位置: 首页 > 常识 >

儒林外史作者简介(《儒林外史》吴敬梓为何从颂扬王冕写起?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0-04 10:24:45    

《儒林外史》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讽刺小说,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,是以小说来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,对现代世界文学也有深远的影响,可以说也是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。

《儒林外史》于乾隆十四年前完成的,起初传出来的只是手抄本,到了嘉庆八年时,才有了刻版印刷本。该书很早时就已经进入了英、法、德、俄、日、西班牙等国,并得到了极高的评价。有外国学者认为,《儒林外史》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,可称为世界上最不引经据典、最饶有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,甚至有学界人士认为,《儒林外史》可与巴尔扎克、狄更斯、塞万提斯等人的作品想提并论,是世界文学办的瑰宝。

《儒林外史的》作者吴敬梓是安徽全椒县人,出生于清代“康乾盛世”时的一个官僚地主的“名门望族”,他从小就博览群书。可是等到吴敬梓到了二十三岁这年时,他的家庭已经走向没落。

吴敬梓的父亲吴霖起因过于正直而丢了官,最终受不了这个打击的父亲抑郁而死,而父亲留下来的遗产也被族人近亲借机侵夺。这让少不更事的吴敬梓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人情冷暖、宦海沉浮、世态炎凉。

由于亲身经历了由富到贫的变化,吴敬梓在此过程中饱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人世炎凉,正是这些经历,让这位擅于思考的清代文学家,对现实的丑陋有了更清醒的认识,对功名富贵也更加鄙视。不过,处于困顿不堪的境遇中的吴敬梓,并没有就此而成为一名自艾自怨的人,而是在三十五岁时,决心不再参加一切科考,并拿起笔杆,开始创作《儒林外史》。

《儒林外史》的创作历时十三年,这部“穷极文人情态”的小说已经基本成书。但吴敬梓却一直坚持修改,直至五十四岁因病而逝。

《儒林外史》这部小说的内容是以反对科举和功名富贵为中心,还着力贬斥了当时的官僚制度、人伦关系以及整个社会风尚。作者吴敬梓以其生动而又形象的笔触,深刻剖析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知识分子热衷于功名利禄、为了身份和利益而丧失自我的肮脏灵魂。

《儒林外史》也进一步暴露了那些知识分子们的空洞无知、堕落无耻的丑陋面貌,更是辛辣地讽刺了虚伪残忍的封建礼教和程朱道学,深度斥责了八股取士制度对读书上人的毒害和腐蚀。作者用丰富多彩的文采,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活生生的封建社会“百丑图”。

可是,就是这样一部以讽刺批判为主的作品,开头却是用饱含热情的笔墨,着力塑造了元代末年一个起初人物王冕的形象,不惜笔墨地颂扬他的才学和道德。这是为什么呢?作者吴敬梓把王冕的故事放在开篇,又有何目的呢?

从《儒林外史》的目录看,这第一回的回目就是一个明确的解释。

第一回的回目是:说楔子敷陈大义,借名流隐括全文。在这条回目中,作者已经直接也当地表明了自己这样做的出发点,就是以这个“楔子”(序篇),以写出王冕这位“名流”,来“敷陈大义”、“隐括全文。”这句话可以理解为,吴敬梓就是要以树立王冕这个理想楷模,作为价值评判的准绳。

书中的王冕出身贫寒,七岁时就没有父亲,十岁时母亲供养不起他了,就只好辍学给邻居家放牛。不过,天资聪明的王冕却没有因为贫穷而自感微,天资聪明的他没有停止学习,用攒下的点心钱买书来读,还利用放牛之际,自学了一手好画艺,而且继续刻苦读书。

王冕二十岁时,就通晓古今,知天文懂地理,可他却厌弃仕途经济,一直安于贫贱,不与权贵接触权贵们敬仰他,主动来结识他,他却想方设法拒绝和回避,就连朱元璋请他出来做官时,他竟然连夜逃到外地。从此隐姓埋名度过一生。

这则颂扬王冕品质的真人真事,与后面的讽刺内容形容了鲜明对比,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结构。

再看第一回开篇时的这首词,我们就更能理解作者为何要先写王冕这个正面人物的故事:

人生南北多歧路,将相神仙,也要凡人做。百代兴亡朝复幕,江风吹倒前朝树。功名富贵无凭据,费尽心情,总把流光误。浊酒三杯沉醉去,水流花谢知何处?

这道词的词意其实是在说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,就是人生富贵功名,其实就是身外之物。可世人一见功名,就会舍了性命去求他。等到到手之后,其实只不过是味如嚼蜡。所以,可是古往今来,哪一个人看破了,又能做得到呢呢?

接着下文,王冕就出场了。作者说天资聪明,颇有才学的的王冕本可以轻松获取功名仕途,可他却看破了功名仕途的红尘,还远离名利场,甘于过平庸,甚至是常人难以做到的隐居生活,这在当场的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。

仅此两点,就与现在正文所写或迷恋功名富贵骄人傲人,或用在手的功名残害百姓等等根本不顾“文行出处”、道德良知的丑恶的知识分子群,形成鲜明的对比。这样安排本书的结构,有利照见这些儒林丑类的卑劣灵魂,也与小说最后部分所写唾弃功名富贵等世俗偏见,讲求礼让,注重“文行出处”的杜少卿等正面人物响应一气,显示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理想追求。

其三,假设作者不写这个“楔子”,而是直接进入讽刺的主题,这样就形成不了正反的对比,就无法更好地以正面人物来返照反派人物的丑恶。

从传统文化背景探索,《儒林外史》以王冕的故事开篇,应该还有一个深层根源,在我们的民族文化心理中,有着发达的历史意识。这一民族文化心理构成,决定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,那就是,或往往取材于历史载籍和流传已久的故事,或在这些载籍和故事中找到引子。

而《儒林外史》正如《金瓶梅》那样完全描写生活的小说也由《水浒》故事 发端,而《红楼梦》的成熟巨著,也是借用女娲补天的传说作为小说的主体象征一样。

所以,《儒林外史》同样是请出了王冕这样一个历史人物,来隐括全书爱憎褒贬的微言大义。

相关文章